至今,古陶瓷界仍流行著“永宣不分”的說法,意思主要是永宣兩朝的無款官窯青花瓷,用肉眼無法分辨出來,即使收藏鑒定大家也難以決斷。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喟嘆,也道出了古陶瓷鑒定史上的一個事實。
宣德雖然是永樂的孫子,但宣德的父親洪熙在位僅十個來月就病逝了。故永宣兩朝幾乎是一脈相連,前后相隨。反映在瓷器生產上,兩朝的材料、工藝及工匠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更為特殊的是,宣德對爺爺永樂極為崇拜,燒制了大量與永樂官窯一模一樣的無款瓷器,那是嚴格按永樂官窯器型設計圖和紋飾摹本一絲不茍地制作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凡是模仿永樂的非創新之作,宣德即不著款,以示對祖父的尊重。這類不著款識的器物大約能占到宣瓷官窯的五分之一。加之“永樂款少”,人們又常將永樂混同宣德,因此“永宣不分”便成為不易之論了。
但時代在前進,肉眼在延伸,我們現在都會用高倍放大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來進入釉層的內部。這一進入不得了,眼前展現的是另一個世界!釉下的世界很瑰麗、很奇異,同時也很規則、很確定?吹枚嗔,它們的一姿一態、一隱一現盡在掌握之中,尤其是氣泡的表現,更是一目了然了。
最近,我們用150倍和450倍的電子顯微鏡對30余件出土的永宣青花、釉里紅、紅釉及藍釉官窯瓷器的氣泡進行了系統的觀察、比對,首先發現:永宣青花瓷氣泡的形狀是大相徑庭的,可以明確地斷定它們是兩張面孔(見圖一、圖二、圖三、圖四)。
圖一 永樂青花葡萄紋盤
圖二 永樂青花葡萄紋盤微觀圖
圖三 宣德青花龍紋盤
圖四 宣德青花龍紋盤微觀圖
大家可以從以上四圖中看到和歸納出永宣青花官窯氣泡有以下特點和區別:永樂氣泡疏朗、清晰、獨立、大小較均勻,沉在清澈如水的背景里,顯得沉靜安詳;而宣德氣泡則相對稠密、模糊、相互粘連、大小不均,浮在猶如膠水一般的背景里,顯得浮動混亂。這種特征十分明顯,極易識別。使用反推法,即先看氣泡特征,再對照器物朝代,也屢試不爽,準確率很高。說明這一方法不是主觀瞎蒙,而是具有客觀性、一致性和可重復性的科學方法。
更為可喜的是,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對永宣釉里紅、紅釉及藍釉進行區分,它們具有和青花一樣的特征和規律(見圖五至圖十四)。至于為什么這樣,是何因素所致,只能交給科學家去研究了,鑒定家完成不了也沒必要承擔這樣的任務。
圖五 永樂紅釉盤
圖六 永樂紅釉盤微觀圖
圖七 宣德紅釉梨形壺
圖八 宣德紅釉梨形壺微觀圖
圖九 永樂青花釉里紅高足杯
圖十 永樂青花釉里紅高足杯微觀圖
圖十一 宣德釉里紅高足杯
圖十二 宣德釉里紅高足杯微觀圖
圖十三 宣德藍釉蓮瓣紋壺
圖十四 宣德藍釉蓮瓣紋壺微觀圖
對于氣泡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多數行家不屑一顧,認為情況復雜,千變萬化,毫無定規,不足為憑。這種觀點看來有些過時,或有欠深思熟慮。氣泡是制瓷工藝、材料、窯溫氣氛等過程的客觀產物。一定的工藝、材料和窯溫氣氛必然產生相應的氣泡表現,沒有那么神秘莫測。這也是被很多窯口和各朝代氣泡的固有特征所證明了的。因此,通過氣泡的觀察與研究,并用大量標本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與歸納,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和規律,還是有其意義和價值的。
但話又說回來,即使發現了一些現象,歸納出一點規律,也不能刻舟求劍。事物的變化是有過程的,永瓷與宣瓷也不是一夜之間變的臉,總有個過渡形態,還會有反復的時候(見圖十五、圖十六)。因此希望各位不要把這次揭示的永宣氣泡的特點和區別當成金科玉律,參而用之就好。
圖十五 疑似永宣過渡時期青花盤
圖十六 疑似永宣過度時期青花盤微觀圖
注:本文章為華源上手原創文章,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關注我們的微信號:huayuanshangshou 閱讀更多精彩的文章。
參加學習、藏品交流加微信:華源上手培訓
手機:18611338543(微信同號)
全國熱線:010-53320912